本周,领导人到上海考察,去的三个地方上海期交所,张江科学城,闵行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了解上海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情况)。它们分别代表着金融、科技和民生(保障型租赁房),这应该就是当下的重点支持方向吧。金融方面,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全国工商联八大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提出支持民营经济的25条具体举措(简称《民营25条》)。具体内容就不聊了。最近这类利好文件看多了,有点疲。反正当下金融的重心就是三大块,明牌:提振民营和外资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救地产;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民企目前啥状况,看银行贷款额和统计局发布的 PMI 数据就知道了。民营25条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加大给民企的贷款支持,推动大家扩大再生产,创造就业,创造税收,提振 GDP 增长。统计局刚刚发布的 11月 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数据是49.4%,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这个数据简单粗暴的说,以50%为荣枯线,大于50%代表制造业扩张,小于50%代表制造业收缩。国企基本还是讲政治的,既不怕贷款,也不怕投资,总体应该属于扩张状态。国企扩张、总体收缩,说明民营资本还在观望,大致是有信心的守着等,没信心的搞收缩,有没有信心的都暂时没有扩张需求。可能他们还沉迷于2020年中央「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学习过程中不能自拔,尚未及时转换脑筋,跟上中央精神还需要时间。外资呢,外管局发布的数据,第三季度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为-118亿美元,为有数据记录以来(1998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值。救地产方面,目前利好信息频传,但昨天的百强房企最新销售数据还是吓人一跳。去年前11个月,大部分城市基本都属于木头人状态,今年全面放开后反而同比下降14.4%。相比2020年同期,销售额只有三分之一多。这房地产已经不是用低迷可以形容了。但就目前而言,似乎还没有看到真正有效的强心针。前几天,监管部门对银行已经提出了“三个不低于”的明确要求,即各家银行自身房地产贷款增速不低于银行业平均房地产贷款增速,对非国有房企对公贷款增速不低于本行房地产贷款增速,对非国有房企个人按揭增速不低于本行按揭增速。措施简单清晰,力度堪比三年前遏制房企扩张时的三道红线。希望这“三个”能像那“三道”一样有效,能够迅速逆转人们对房企流动性枯竭、不敢购买新房(尤其是在建新房)的担忧吧。卖地及房地产相关税收,是地方政府收入的支柱来源。房地产市场这段暴跌(叠加疫情中的额外开支及经济低迷时税收的减少),直接的后果就是大批地方政府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利息(先不提本金)。这就构成了当下金融工作的另一个主题:地方债的化解和偿还。截止本周,已披露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资债券规模已经超过1.37万亿。这三块内容是当下的金融工作核心,直接关系到就业和稳定。至于股市,虽然和你我的钱包关系比较紧密,但在国家的 To do 清单上,可能还排不上号。形势的确不好,但投资就是这样,不好的时候能保持在场并不遭受重创,是形势转好后大赚特赚的必要条件。意图躲开或不幸被灭,就是许多投资者长期收益不佳的主要原因。
聊聊两位百岁老人
要说经历的困难和做出的成绩,本周去世的这两位老人都堪称楷模。先说查理·芒格,我们今天眼里神一样的老人。周三(11月29日)一大早,就收到信息,说我们的芒神(Charlie Thomas Munger )去世了,还差33天满100周岁。100岁去世,在我们的文化里,叫做“喜丧”,不是特别悲哀的事情。更何况,其实这事儿我早有预感,在今年3月4日的文章里,我就写到:
所以,其实我也没有特别的悲伤。周三早上九点左右,我以《芒神走了》为题,简单悼念过后,就继续沉浸在芒神的智慧里了。原文我截图搬过来吧,已经读过的朋友请跳过。从去年12月21日至今,我已经以每天早上“鼓捣猫腻帖”的形式,在书院小圈子里累计发过197篇学习和解读芒神思想的文章。我觉着,让更多的朋友理解芒神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宝藏,并因此而过上坦荡的、富裕的、友善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或许就是对他老人家最好的怀念了。芒神离世的时候,财富值只有大约26亿美元,和巴菲特差距巨大。大致和巴菲特剔除伯克希尔股份之外的私人投资账户差不多。大家还记得吗?巴菲特1956年开始成立基金的时候,将自己的14万美元财产,放在基金之外,算是生活费账户。他这14万美元起步的个人投资,收益率没有具体披露过,但如果我们也参照伯克希尔投资水平年化20%估算,到67年后的今天,应该也变成大约280亿美元。但因为巴菲特每年都从里面取钱,满足自己和妻子的各种开支,所以这个小账户按照巴菲特偶尔的透露,目前大概规模可能也就几十亿美元(最大概率就是二十几亿)。每年都要取钱的原因,是巴菲特管理基金赚的钱,全部变成了伯克希尔的股份(47万多股)。这些股份这辈子就只给巴菲特带来了不到五万美元的现金分红,以及一份1993年前年薪5万美元、1993年后上调至年薪10万美元的“工作岗位”。如果巴菲特期间不捐伯克希尔股份,今天伯克希尔股价54万多美元/股,巴菲特的身家大约是2500多亿美元。由于期间持续的捐赠,目前还剩大约21万多股,身家1100亿美元左右。无论是2500亿美元还是1100亿美元,这笔钱的价值只是协助巴菲特搭建了一个巨大无比的讲台,吸引全球投资者听他讲话而已。对巴菲特生活有影响的,就只是那个以14万起步,到今天「只剩」几十亿美元的「小」账户,那是花剩下的,最后留给家人的。芒格在投资上的起步,比巴菲特晚得多。巴菲特31岁成为百万富翁(102.5万美元),芒格31岁刚刚经历了离婚和丧子之痛,并在给儿子治疗白血病的过程里耗光了所有积蓄。所以他俩财富差距巨大是很正常的。而且,芒格一生不喜欢聚光灯,他很早就有意识地避开媒体,包括在财富上。他喜欢的模样,是做一个富人,但最好是福布斯排行榜之外的富人,或者至少不在排行榜前100名里。他的主要财富大致有这么几大块:首先是约2万股伯克希尔股份。这部分股份,主要是1978年伯克希尔发行股票,换股收购多元零售时拿到的(换股合并蓝筹印花时也有少量)。而多元零售,是1966年为收购科恩百货而成立的,当时巴菲特合伙基金出资480万美元占比80%,芒格和戈特斯曼各出资60万美元分别占比10%。这约两万股如果一直没有处置,今天价值大约100亿美元左右。这是芒格的财富主体。芒格在伯克希尔之外,还有自己的一些投资,但规模不大,主要是三大块:上市公司好市多(开市客)的股份,数量不详;上市公司每日期刊集团约18%的股份,以及投给李录的喜马拉雅基金管理的0.9亿美元。芒格一方面喜欢享受生活,一方面也经常做慈善——主要喜欢捐建大学和医院,特别喜欢不仅捐钱还自己做相关建筑的设计。同时他也很喜欢在孩子们需要金钱时,大力支持孩子们。所以他整个投资生涯里,持续卖出、捐赠、转移过不少的伯克希尔股份——这些《巴芒演义》里都有聊过。这也是他避开聚光灯的一种手段,尤其是1993年首次登上福布斯全球400富豪排行榜后,他是有意识地加大了上述处理手段,以避免排名上升。我们此时看到的财富总值约26亿美元,是芒神一生努力花掉、捐掉、转移给孩子们之后的余额。由于芒格的言传身教、财富支持、以及这个姓氏在商界、政界和法律界的影响力,芒格的八个孩子成就都不错——说到影响力,芒格在洛杉矶的家里,每周五都有社交午餐会,美国商界、政界和法律界的名流那是穿梭不息。芒格和第二任妻子南希结婚时(南希2010年去世了,享年86岁),男女双方各自带了两个孩子,这两儿(南希的)两女(芒格的)都受芒格影响做了律师或法学院教授。两人婚后生了三儿一女,女儿也是法律专业毕业,后来去了每日期刊,没做律师。三个儿子,一个是物理学教授、一个是摄影师,最小的儿子虽未见披露过职业信息,但他高中时就两次作为辩手拿过洛杉矶冠军,发展应该也不会差。芒格所有公开的照片里,我最喜欢两张,其中一张就是拍摄于2001年结婚45周年的全家福。今天,查理·芒格除了拥有五儿三女共计八个孩子之外,还拥有15个孙辈和7个曾孙辈,这个大家族的合影那是一定庞大了许多。假以时日,这就是一个“民族”啊!着实让人羡慕!这一点,我只能期望我儿努力了,本胖只能认输啦另一张最喜欢的照片,是这张温馨吧,甜蜜吧?这样的人生,我觉着更符合普通人的梦想。所以我很早就写过,我专注学习巴菲特的投资体系(他阐述的更清楚,更完整,更认真,更具可复制性),但我更希望拥有芒格那样的人生。你呢?几乎没见过芒神在任何地方抱怨过什么。但其实他的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除了早期的离婚和丧子之外,1973和1974年,芒格管理的基金连续两年跑输指数,1973年下跌31.9%(指数-14.8%),1974年下跌31.5%(指数-26.4%)——都是年终数据,如果要论期间回撤的话,毫无疑问更加可怕。此时听着,这也只是些数字,但设身处地想想,拿老唐实盘所受网络待遇参考,你绝对可以想象1973~1975年的三年里,芒神面临的是什么压力。注:老唐实盘公开十年时间,每年都跑赢指数。以连续亏损时间最长的最近三年为例,沪深300指数基金510310含息回报大约-28%,老唐实盘净值从7.55跌至今天的6.98,累计下跌不到7.5%,但网上从未缺少过谩骂和鄙视。将心比心,很容易想象1973和1974年,拿着别人的钱连续两年跑输指数,巨亏两个30%以上的芒格,所能享受的待遇是什么。从这个角度去看,你就理解了为什么芒神在1975年赚了73.2%,连1973年初的净值都没有恢复时(相当于这三年下来合计还亏损19.2%),就毅然决然地选择清盘不玩了。这些苦难,芒格从来没有谈过,也没有让它成为自己积极向上生活状态的负担。更惨的还在后面,1978年芒格在左眼白内障摘除手术中,由于手术失误导致并发症,直至1980年完全失明,再次手术摘掉了左眼眼球。而2010年就在相濡以沫五十五年的夫人去世后不久,芒格仅存的右眼丧失了90%的视力。对于嗜书如命的芒格,这个打击你可想而知。当时芒格一度已经考虑学习盲文了。还好,后来右眼恢复了70%的视力。每天那么大的阅读量(两条腿的书架子),就靠着一只并不完全健康的眼支持着,然而我们看见的芒神,永远那么睿智、毒舌、风趣。突然想起芒格的私人管家,描述他看书的样子:“如果他痴迷于一本书,他会像一只狗在咀嚼一根骨头、 然后狼吞虎咽地把它吃掉一样。有时他会一直看到凌晨1点。”哈哈,说悼念呢,说着说着我自己倒笑起来了。与之相比,当下我们所面临的这点儿大环境不景气,杀伤力是不是不值一提?芒神是个睿智的人,同时又是个非常清醒的人。记得有一次有位股东问他:“如果让你俩回到年轻时重来一次,你们还能创造如此辉煌的成绩吗?”芒神很平淡地回复:“不能。那些脱颖而出的人或公司,一定是融合了智慧、努力和大量的运气。”有朋友问他如果要自己写一个简短的墓志铭,他会怎么写?芒神说写上:“我曾努力做个有用之人”。同样平淡的语句,只是表达了他「曾努力」做个有用的人。至于他究竟是不是个有用的人,那是别人的评价。耳边忍不住又想起了芒神那句“so what?”芒神去世,虽然大家都有心理准备,但对巴神而言,打击一定不小。毕竟最近两年多,巴神已经陆续送走好几位密友:2021年9月,邻居、中学同学、Level3创始人、中美洲能源大股东、伯克希尔董事沃尔特·斯科特去世,享年90岁;2022年5月,巴菲特密友、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原 CEO 、伯克希尔董事汤姆·墨菲去世,享年96岁;2022年9月,巴菲特密友、1966年一起出资设立多元零售公司、巴菲特基金散伙后推荐给投资人的首选项(比尔·鲁安是第二选项)桑迪·戈特斯曼去 世,享年96岁;然后这周是最亲密的伙伴,对巴菲特一生影响最大的三个人之一(父亲、格雷厄姆和芒格)查理·芒格,2023年11月28日去世,享年99岁。希望我们的芒神在天堂继续睿智、继续毒舌,也希望我们的巴神在人间也能节哀,保重身体,坚决超过老伙伴的记录,起码要过100生日过后再考虑退休问题。芒神走后第二天,另一位百岁老人去世:亨利·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1923年5月27日至2023年11月29日,实打实的100.5岁。这位姓氏很像“接吻者”的老人,对世界的影响力比巴芒二老要大得多。基辛格是德国犹太人,原名叫海因茨·阿尔弗雷德·基辛格。在德国纳粹迫害犹太人的大环境下,于1938年跟着父母逃去美国,为融入美国大环境,将德味十足的海因茨改为Henry,成为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基辛格19岁时应征入伍,作为美国84步兵师的一员被派往欧洲作战,并按照美国1942年3月出台的《二战权力法》规定的“允许在部队服役至少三个月的敌方外国人成为美国公民”,获得了美国国籍。当时家族里坚持留在欧洲的部分亲戚,最后有20多人死于纳粹之手。基辛格是个学霸兼话痨。1947年,基辛格进入哈佛大学读书,表现优异,几乎所有课程都获得了最高等级的分数。1950年,基辛格完成了他的本科毕业论文《历史的真义》,这篇论文长达388页,以致于哈佛大学被迫制定了一项规则:哈佛本科毕业论文,不允许超过3.5万字或140页,这条规则称之为“基辛格规则”。所以他的这篇论文就算是载入史册了,成为哈佛天花板。基辛格在哈佛大学先后获得政治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他留校任职,但却尝试走上与传统学术路径不同的政治道路。1955年,他谋到外交关系委员会核武器和外交政策研究主任一职。他认为,这是将学术与政治结合的绝佳场所。果不其然,这成为了基辛格日后从政的跳板。在此期间,话痨基辛格出版了一本厚达450页的书《核武器与外交政策》,引发学界和政界的热议,并得到共和党人、纽约州州长纳尔逊·洛克菲勒的赏识,成为他的政治幕僚和外交顾问。1968年,纳尔逊·洛克菲勒在总统大选的共和党内初选中,败给尼克松。但这个过程里,尼克松发现了基辛格的才华,他决定聘请基辛格担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就这样,1969年1月,基辛格离开哈佛校园到华盛顿上任,由学界步入政界。在1969年到1974年,基辛格任总统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主任。1973年9月22日,时年50岁的基辛格就任美国国务卿,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原籍非美国人的国务卿,以及第一个同时兼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国务卿。后来,尼克松总统因为水门事件下台后,基辛格又成为福特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和国务卿,始终在美国乃至世界的外交领域里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1973年1月27日,美国和越南达成停战协议。3月,美国从越南撤走了所有军队,结束了近10年美越战争噩梦。这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和平进程,主导谈判的就是基辛格和当时越共的政治局常委黎德寿。他俩也因此被一起授予197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黎德寿拒领这项资本主义世界设置的奖项。对我们中国来说,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和中国领导人达成尼克松访华的协定,让世界两个大国在隔离23年后重新向彼此打开大门,后来的对外开放、加入 WTO,以及融入世界经济成为世界 GDP 第二大国,都和这次破冰行动密不可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基辛格在里面是出了力的,谢谢老人家。1977年1月,时任总统福特授予基辛格总统自由勋章,并称赞他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基辛格在几十年中美关系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他一生访问中国超过百次,是这个地球上唯一一个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届一把手都打过交道的美国人。在美国国内,论对中国的了解,可能他排第二就没有人敢排第一了。所以,你看,1971年48岁的基辛格为中美关系破冰,2023年100岁的基辛格继续为中美关系破冰。不管作为一名政客,他在国际上有多少赞誉或者非议,和我等升斗小民关系都不太大。我感激他为中美关系做出的卓越贡献,同时也敬佩这位老人的工作劲头,去年他还出版了一本新书《领导力:世界战略的六项研究》,厉害吧?可惜,我连他最出名的《论中国》都还没来得及读,摆在书架上很久了,一直没轮到。看到巴芒二老以及基辛格这样的老人,是如何度过他们的晚年的。对我而言,一份巨大的意外收获是发现“原来晚年是可以活成这样的!”以前见多了老年后行动不便,思想迟钝(甚至痴呆),絮絮叨叨表达不清,很大程度上依赖晚辈的容忍和将就活着,更别说插着管子躺在病床上的可怕场景了……这当中的任何一点或几点,都会让我对“老”产生一种恐惧,觉着“老”后生活没有荣耀、没有尊严,内心往往若有若无地期盼自己能在变老之前,突然没了才好。但看看这些老人,发现老了也没啥嘛,一样可以嘚吧嘚吧,一样可以金句迭出,一样可以受人爱戴,一样在市场里开心碾压炒家、享受智力和理性的双重优越感(哈哈,阴暗)。顶多也就是那啥生活能力会衰退,不可怕这让人有了变老的信心,对老年生活有了想象——这份信心对于一个50岁的小屁孩,很重要很重要,说价值千金丝毫不为过。不知不觉嘚吧了这么多,打住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