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太烧脑,今天来篇轻松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人物。
可以这么说,没有他,巴菲特的投资道路可能完全不同,巴菲特的影响力不会有今天这么大,“价值投资”四个字也不会成为一个连投机者也喜欢贴的标签。
他是巴菲特的偶像兼导师——洛里默.戴维森,伯克希尔的庞大保险帝国萌芽于他的教导。这不是老唐牵强附会,是巴菲特亲口说的:
自从我认识戴维森后,他就一直是我崇拜的偶像之一,而戴维森也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
大家必须知道,如果没有戴维森在1951年那个寒冷的星期六给予我4个多小时慷慨分享,伯克希尔绝对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对于GEICO来说,戴维森是带领公司高速成长的巨人。对我个人来说,他是我的偶像,亦师亦友。很显然,要是没有他,我个人的一生可能要完全改变。
戴维森出生于1902年,小时候学习成绩一般,但目标清晰,大概中学的时候,就清晰的知道自己的圣地是华尔街,目标是做一名债券推销员。
1924年,22岁的戴维森如愿以偿,到他心中的圣地,从事他从小就梦想的工作——和业绩挂钩的推销工作,总是从来不缺岗位的。不好找的工作,总是那些坐在遮风避雨的办公大楼里听别人吩咐、不用自己动脑的工作,似乎古今中外皆是如此。
戴维森工作很努力,推销债券也很赚钱,年佣金提成能达到10万美金。还记得吗?施洛斯1934年当跑单员周薪才15美元,巴菲特1954年到格雷厄姆纽曼基金公司上班,格雷厄姆慷慨地给他年薪1.2万美元的高标准。
戴维森攒了一些钱,加上华尔街诱惑也多,一段时间后,戴维森也开始透支做股票(前面介绍施洛斯妈妈闺蜜老公的内幕交易时说过,那时的华尔街支付定金买股票是常态)。
1929年7月——注意这个时间——戴维森认为美国无线电公司的股价严重高估,于是他做空美国无线电。很不幸,高估变成更高估,股价在戴维森做空后,继续大涨,戴维森爆仓了。
上篇文章下面,有位朋友提问说,巴菲特为什么不做空?老唐说,下一篇文章回答你,就是准备拿这个例子来阐述。
在股市里生存,永远要记住“市场先生是疯的,它的出价只能利用,无法预测”。在低点如此,低估之后照样有可能暴跌;高点也是如此,高估之后照样有可能暴涨。
一个疯子把一张百元大钞叫价50元卖出时,你可以轻松地占疯子的便宜。但很可能疯子继续从腰间再摸出一张百元大钞,喊价20元出售。这行为丝毫不意外,因为他是疯子啊,无论他喊20还是喊200,都是疯子的正常行为。
所以“某某股票为什么会跌啊?”这种毫无意义的问题,希望书房里越来越少。
所以,老唐一再强调“远离杠杆”,当你用借来的钱交易,且金主以疯子的出价为标准衡量风险时,你就是把脖子伸给了手握铡刀的疯子,并希望他不会砍下来。
如果他不砍,你获利。如果他砍,你爆仓。这个和估值毫无关系,和投资毫无关系,就是赤裸裸地赌博。
当然,与投资对象市场报价无关,仅仅与个人现金流时间跨度有关的借贷,例如消费贷、房贷、企业经营贷款等不再此列。巴菲特18岁时,还让老爸担保在奥马哈银行贷款5000美元从事套利活动呢!
关于做空。巴菲特也不是没干过,股神也是人,普通人踩过的坑,他也没少踩。只不过善于思考的头脑,会在错误之后,仔细分析自身原因,推敲行为背后的逻辑,这样,踩到的坑才会越来越少。
有些人踩坑之后也总结,总结的结果就是责任主要在政府、在证监会、在某媒体、在某大v……这种人,必然还会不断踩坑。可以这么说,只要你的亏损是别人的责任,你就无法摆脱亏损。直至两种情况下结束:①你没本钱了,②亏损的责任全在自己了。
在1980年股东大会上,巴菲特这么回复关于为何不做空的提问:
多年来,我们曾做空过一些股票,而且有时候也进行对冲。我们曾发现过一些规模巨大的公司诈骗行为,而且我们的判断一般都是正确的。
很不幸,判断诈骗行为能维持多久,能走多远,很难。假如市价高估10倍的股票,进一步上涨到高估100倍,不管最终结局如何,在10倍虚高时做空它,你会把肠子悔青的。
做空挣钱很不容易。判断高价股票注定会走向灾难并不难,但想依靠这个认识来挣钱太难了。
在2002年的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再次说起这个话题,他说:
这么多年来,我和查理曾经在大约100只个股上达成一致意见,认为可以做空。假如我们真的出手了,那么纵然我们判断都正确,我们照样已经输成了穷光蛋。
泡沫是人类本性造成的。没有人知道泡沫何时破灭,或者在破灭前能涨多高。
本·格雷厄姆的做空也不成功。他的配对交易成功率很高,不过,寥寥无几的失败,让他损失惨重。
我也有惨痛的回忆,在1954年,我做空了一只股票。我对这只股未来10年走势的判断对得不能再对,可是对这只股票10周内的走势判断却错得不能再错。这10周是我卖空的时间段,结果我的净价值惨遭蒸发。
做空很难。你只能小额下注,不能把全部身家都投进去。所以,即便对了也只是捡点儿小钱。
这是本文的前两个经验是:远离杠杆,不要做空。都是大白话,不用老唐再中翻中。接着说戴维森。
戴维森爆仓的案例简直是巴菲特这段话的经典注解。就在戴维森爆仓后不久,1929年10月美国股市崩盘了——之前介绍过,最惨时大盘下跌了89%。
这个时候,戴维森已经顾不上自己爆仓的事儿。为了控制和处理他的客户一个接一个的频临爆仓,精疲力尽的戴维森和同事经常熬夜到凌晨,逐个催缴保证金。
刚开始,客户们收到催缴通知时,会最快速度增加保证金,以保证自己不被斩仓。然而,方向错了,越努力越悲伤,每一次追加之后,戴维森的客户都会有一半左右爆仓。
当你陷入泥潭的时候,挣扎只会使你越陷越深(成都方言读作:约翰.约森)。一笔逻辑错误的投资,沿着错误的方向前进时,拯救不如放弃。
放弃可以规避历史成本的干扰,重新展开思考:假如我现在一分钱仓位都没有,我是愿意买入这只股票,或是有其他更好的投资对象?我是愿意在这个价位买进,或是现在太贵了?
本文的第三个经验是:陷入泥潭,不要急着挣扎,放弃历史成本干扰,按照一笔新交易重新思考。
销售债券经常要去拜访各类不认识的金主(今天也一样,似乎行业内有术语叫“陌call”),戴维森就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GEICO公司两位创始人。
很显然,戴维森给两位创始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因为
当他们需要处置他们的持股时,他们将这笔生意交给了戴维森。戴维森通过自己认识的律师大卫·克里格帮忙找买家。戴维森和克里格就是上图红圈里说的“两名代表”。
戴维森和克里格在其他公司经历了几次碰壁后,找到了格雷厄姆-纽曼投资公司,格雷厄姆对此比较感兴趣。戴维森和克里格最终成功说服格雷厄姆买下了GEICO50%股份,格雷厄姆出任GEICO董事长,原创始人古会计继续担任CEO。
戴维森在这个过程中,深刻理解了GEICO的核心竞争力:
只向美国政府雇员和军人直销车险。因为美国政府雇员和军人相对约束较多,更为遵纪守法,更有承担责任的能力,收入稳定地址稳定,圈子稳定而紧密,也更倾向于快速迅捷地处理车险事宜,较少纠纷。
这样,赔付较低、人员费用较低,保单就可以定较低的价格。低价可以吸引到口碑传颂,从而带来更多新客户,如此良性循环。
借助保险先收保费,后发生赔付的经营特性,公司可以留存大量负利率的浮存金——全体客户作为一个整体,存钱在GEICO,然后倒贴保管费给GEICO。公司可以利用这笔资金从事投资,获利全部归自己。
戴维森认为这个事业比自己从事的债券推销更有前途,估计还有戴维森自己也喜欢做投资的原因,遂申请加入GEICO,从事投资管理工作。
很显然,戴维森不仅给古德曼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给格雷厄姆的感觉也不错,董事长和CEO都同意了。戴维森入职GEICO——也有资料说是古德曼主动邀请戴维森的。不管怎么说,总之说明戴维森在这个过程中给客户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本文的第四个经验是:认真对待你每一个客户,说不定他/她就是支持你人生飞跃的助力器。
戴维森工作很努力,一个佐证就是1951年1月的那个星期六早上,沃伦.巴菲特坐着火车冒冒失失地找上门,大门紧锁。巴菲特不断敲门,直到门卫出来应答,当时公司里除了门卫,就只有戴维森一个人在工作。
戴维森本来想着花上五分钟礼貌的接待一下董事长的学生,然后打发他走就好。然而,很快他就发现这个年轻人是做过功课的,提出的问题都是优秀的证券分析师才能提出来的问题,比如公司的性质,公司的竞争优势在哪儿,业务模式是什么,增长潜力在何处等等。
戴维森不知不觉地忘记了时间,连午饭都没吃,一口气从上午十一点左右,一直聊到下午三四点钟。在那里,巴菲特彻底地弄懂了保险业的奥秘,满意离开了。
严格的说,此时,作为董事长的格雷厄姆对保险业的理解,可能也远远及不上巴菲特和戴维森。因为当时格雷厄姆对保险业的主要观点还是
格雷厄姆并没有看见“保费所剩无几”的价值,如果100元保费能剩1元,就意味着借入100元资金,免费用一年,年底只用归还99元。自己虽然只剩1元,但期间用100元资本投资,所获利润全部归自己。
格雷厄姆也没有看见,企业利润是否变成股利支付给股东,并不是核心。企业拿着这些利润继续扩大再生产带来的投资回报率高低才是核心。
因此,说巴菲特对保险的理解,主要来自戴维森,这话毫不夸张。
本文第五点经验:向别人请教问题,自己要提前做功课。认真思考过的问题,更有可能获得高质量的答案,类似空泛的“某某股怎么看?”的问题,一般是浪费彼此的生命。
1958年,不断学习+非常努力的戴维森,走上了GEICO董事长的职位。公司在他的带领下继续公司走向辉煌,并在1970年成为全美第五大汽车保险公司。
1970年戴维森退休。新的管理层更注重企业规模排名,加上股市走牛,投资回报率提升。公司降低保单价格吸引资金,同时首次将蓝领工人和21岁以下驾驶员人群纳入投保范围。这两个战略性的转变,导致公司在不断变大的同时,也走向了亏损和崩溃边缘。
保单定价错误,加上通货膨胀的加剧(使实际发生的修车费用和医疗费用,比定价时预计的要高)以及1973年的股灾,投资端和负债端遭受双重打击。到1976年,公司已经频临破产,股票跌幅超过95%。
当时公司最大的股东是时任美国驻瑞士大使,后来享誉世界的保险业投资专家谢尔比.戴维斯(参看天南译本的《戴维斯王朝》),戴维斯损失惨重。
股东里的名人还有后来全球最大的保险巨头AIG(美国国际集团,2008年次贷危机中破产了)董事会主席汉克.格林伯格,证券分析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证券分析》的另一个作者多德教授、以及本文主人公洛里默.戴维森等人。
这些人显然都没有从报表或者董事会会议上发现公司要崩溃的势头,所以他们的投资岌岌可危。最可悲的是GEICO创始人古会计的儿子,小古因为用GEICO的股票抵押借款,在这次暴跌中,跳楼自杀了。
让我们重温保险业资深人士沃伦.巴菲特的名言:保险行业很容易受欺诈和自大狂的伤害。保险行业是你给别人一张纸,别人给你很多钱。这诱惑不容易抵抗。
其实早在1971年,格雷厄姆计划不再担任GEICO董事时,纽曼就想推荐巴菲特接替格雷厄姆的董事席位,但因为巴菲特已经拥有其他保险公司(还记得吗?巴菲特1967年买下国民保险公司),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出面制止,这才作罢。
不知道如果当时巴菲特在GEICO董事会,能否改变小古的命运?可惜,人生没有如果,我们也无从知道。
这里我觉着至少有三个经验教训可以参考:
①当企业放弃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走向单纯的规模扩张时,往往需要投资者提高警惕;②保险企业负债及投资,建立在太多假设之下,即便是业内人士也很难从财务报表里看出变化,还需要结合企业文化和产品进一步观察;③远离杠杆。
股东们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以欺诈罪起诉公司管理层。起诉结果不知,但在股东们的努力之下,公司迎来了新的CEO约翰.J.伯恩。
43岁的伯恩是旅行者保险公司资深高管,因为在最近一次人事竞争中,没有当选旅行者保险CEO,一时冲动辞职了,正好闲着。
GEICO董事会临时主席大肆吹捧伯恩,说你如果接管GEICO,可以避免一场全国性危机,否则整个美国的经济都可能陷入危险之中。这种伟大的使命感打动了伯恩,1976年5月伯恩出任公司CEO。
其后不久,在巴菲特的要求下,在《华盛顿邮报》总裁、美国最有权势的女人,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凯瑟琳.格雷厄姆的安排下(格雷厄姆是个常见的姓,与本杰明.格雷厄姆无关),在已经退休的洛里默.戴维森的推动下,巴菲特与伯恩在凯瑟琳的别墅里彻夜长谈。
然后巴菲特开始大力买入GEICO。他第一时间投入410万美元,以3.18美元的均价买进了1294308股,其后不断增加投资。
在1976~1980年间,巴菲特共计投入4700万美元,购买720万股,均价为6.67美元/股,大约占公司总股本的49%。截止1980年,这些股份市值1.05亿美元,是巴菲特投资组合中的最大持股。
到1995年,这些股票的市值攀升至约23亿美元。然后巴菲特另外支付约23亿美元现金,将其他约50%股份全部收购,GEICO退市成为伯克希尔全资子公司——相关决策过程可以参看书房《对保险股的思考02》一文。
这个伯恩是保险业真正的大牛人。后来的GEICO(以及之后伯恩去掌管的白山保险集团)一直是伯克希尔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
GEICO及白山以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给伯克希尔带来数以百亿计的现金,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几十年里,巴菲特几乎每年年报里都会死命夸他,毫不夸张的说,伯恩和GEICO是巴菲特在福布斯排行榜登顶过程中最重要的助推器。
伯恩一家都是牛人。上个世纪末,伯恩的儿子马克.伯恩创立了一个合伙制的对冲基金,名叫“价值资本”,类似《赌金者》里爆掉的长期资本,主投全球范围内的固定收益产品及其衍生品,大约使用约30~35倍杠杆投资。
这样一个产品,居然获得伯克希尔6亿美元的投资(占该基金募集总额的95%),用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完全解释不通。我猜想只能用对伯恩家族能力的信任来解释,因为伯恩父子自己投了不少钱在里面。
伯恩还有一个儿子叫帕特里克.伯恩,也是牛气冲天的人物。今年56岁,是美国电商巨头overstock的创始人、CEO,精通汉语,出版过汉译英的老子《道德经》,还是个职业拳击手。
2015年,帕特里克创建区块链公司tzero,前不久刚接受中国创投“金沙江资本GSR Capital”2.7亿美元的投资,是区块链行业内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单笔投资。
对了,沃尔特.施洛斯在格雷厄姆买进GEICO后被监管机构强迫卖出时,认购了3000美元的GEICO股票,价格基本上就是格雷厄姆买入的成本价。
后来在儿子埃德温和女儿出生时(时间应该在1948~1956年之间。施洛斯离开格雷厄姆纽曼公司时,已经儿女双全),没钱用,分两次将GEICO清仓抛售了。埃德温戏称自己来到世间的代价很大,所以现在拼命工作,要把这笔钱给老爹挣回来。
洛里默.戴维森于1999年去世,享年97岁。(向书房发送“巴菲特”可以提取本系列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