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对于不具有企业分析能力的投资者,最好的办法是……

对于不具有企业分析能力的投资者,最好的办法是……

前言1996年巴菲特致股东信里有一段话,是掏心掏肺写给普通投资者的。分别针对没有能力自建组合的投资者,和有意图自建组合的投资者提出了重要的建议,几乎可以说是投资秘籍的全套了。
老唐在9月15日和16日清晨,将这段重要建议分成两个帖子做了分享。
又是热心的书房老朋友@星光Beyond ,动手将原帖和部分精彩留言整理成文,今天得以分享给大家。谢谢星光Beyond,谢谢参与讨论的朋友们对于不具有企业分析能力的投资者,最好的办法是......
上篇6000字,下篇5300字。由于是一个整体,要一口气读下来才过瘾,所以下篇放今天的二条同时推出了。可能对书房的朋友们来说,下篇的价值还要更大,不要因为是放在二条就走宝了哦对于不具有企业分析能力的投资者,最好的办法是......
《上篇:对于不具有企业分析能力的投资者,最好的办法是……》
沃伦.巴菲特对于各位的个人投资,我可以提供几点心得供大家参考。
大部分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早晚会发现最好的投资股票方法是购买管理费很低的指数基金。扣除各种费用后,指数基金的收益率肯定能够超过绝大多数投资专家。
唐朝:巴菲特非常确定地给大多数投资者推荐收费低廉的指数基金。
更准确的说,是推荐先锋SP500ETF(代码VOO),年费率为0.03%(国内的沪深300指数基金,以510310为例,年度管理费和托管费合计是0.2%,其他也有超过1%的)。
巴菲特认为长期持有VOO,可以跑赢绝大多数专业人士的费后收益,这不仅有数据,也有逻辑支持。我在《巴芒演义》里已经详细阐述过,这里不赘述,只额外补充一个数据:最近十年(2012年末至今),VOO带给投资者的年化回报率是略高于15%(已含股息、已扣费)。
投资指数基金要克服的核心问题,主要是动摇。
造成动摇的因素首先是,指数基金本质上是取平均数,所以必然会落后于大量的赢家。如何不眼红短期的赢家,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认知不坚定的人会有无数理由动摇的。
造成动摇的其次因素是,指数基金长期能跑赢绝大多数专业投资人士,也不一定能确保每年都是正收益,很有可能很多年都是负数。
此刻能否有坚定的信念继续持有,甚至欣喜若狂地不断投入,这依然考验投资者对“投指数基金究竟是投什么”的认知,不是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
VOO最近十年的年化回报略高于15%,当然很可观。主要原因是最近十年美股走势喜人,sp500指数从2012年末的1426点到今天的3901点,不含分红的指数本身已经有了年化10.6%的回报。
而以沪深300指数基金510310为例,最近十年的年化回报就只有6.7%——基金期间无分红,从1元发行价涨到今天的市价1.912元。
这一方面主要是股市本身走势的差异(沪深300指数从2012年末的2523点到今天的4027点,不含分红的指数本身只有年化4.8%的收益)。同时基金费率高于VOO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除了上述两个和回报有关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那就是未来真的会和历史数据一样吗?
这是书房常见的提问,如果未来沪深300走势如日经指数或恒生指数,甚至更尖锐的问法,如果此刻是1949,未来股市没了,还能投资吗?
这本质是个无法回答的信心问题。股市没了,投资指数基金自然是不可能有良好回报的。
但若真有那么一天,反正那时你只要还在国内,拿什么都一样是损失,所以也没什么好操心的(操心也没用),只能趁还没发生的时候努力赚钱,让自己和家人多点选择能力对于不具有企业分析能力的投资者,最好的办法是......
日经指数由于不了解,没法谈,但恒生指数倒是可以谈谈。
恒生指数最近十多年的确走的相当糟糕,目前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低位,这当然和最近几年香港发生的很多事情有关……
站在此刻回看,当然是满屏的十年不涨,十五年不涨。但历史最低位究竟是机会还是风险?仍然涉及对未来信心的问题,无法讨论。
刚好最近陈嘉禾老师写了篇文章发表在《证券市场周刊》上,统计了过去十五年恒生指数的回报情况,值得一看。数据如图:
对于不具有企业分析能力的投资者,最好的办法是......
原文链接点这里:《恒生指数为何15年不涨》
简单的说就是:从2007年8月28日到2022年8月28日,整整15年,恒生指数从23364点跌至20170点,累计下跌13.7%。
分拆跌幅组成,成分股期间利润上涨了66%,折合年化3.4%。但估值水平从17.1倍pe,跌至9.26倍pe,近于腰斩,折合年化-4.3%。
也就是说,虽然恒生指数成分股利润增幅一般,只有3.4%,但不是指数下跌的原因,指数下跌的核心原因是估值水平的下降。
如果将期间现金分红加回去,这15年间恒生指数成分股的利润年化增长7%,pe年化-4.3%,合计结果是15年累计收益44.2%,折合年化2.5%。
的确不理想,但大体相当于存款收益,没有指数本身看上去那么惨。
至于此刻站在历史最低估值水平回看的年化2.5%,是否难以接受?此地究竟是机会还是风险?
如前所述,属于每个人的观点问题,无法说对错。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我是认为机会大于风险,但我不能确定我一定是对的。
另外:今天看恒指十几年不涨,我们可以吧啦吧啦出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因,但这种解释方法会遇到一个困境。
最近10年年化15%的sp500,之前刚好也经历过十几年不涨的历史:SP500指数1999年收盘1469点,2012年收盘1426点,也是整整十三年没涨。
Lucy.lu:认知不坚定的人会有无数理由动摇的,这句话超级赞。
西子:笔记小结:巴神给大部分投资者推荐指数基金,指数基金的核心问题是动摇(拿不住),来自两个因素一个是基金回报率,一个因素来自心理。
伯涵:在较长的时间周期内,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股市整体的股息率和盈利增长率都是正的。
在市场情绪乐观的时候,市盈率上升,和盈利因素叠加,投资者获得双重回报,是为牛市;在市场情绪悲观的时候,市盈率下降,和盈利因素形成对冲,投资者回报较少,是为熊市。
唐朝:是的,解决之道有三:一曰市盈率偏高时不买,二曰定额定投实现高估少买、低估多买,三曰终极大杀器时间。
伯涵:通过收益来源的拆解,我也更加理解,为什么您的投资体系里超过50倍市盈率是要卖出的。
虽然我们眼睛盯着盈利增长率(股息其实也来源于利润,只不过按照是否分配才划分成留存收益和股息),但也要防止市盈率下降给收益带来的伤害。
所以,既要做到市盈率高的时候不买,还要做到市盈率从低变高后要考虑卖出(既然无风险收益率决定估值中枢,估值回归就不只是大概率事件而是必然事件),而不是所谓的“长期持有”、“死了都不卖”。
周明芃:无论是熊市还是企业因为坏天气导致公司经营/股价出现波折,这时候往往是投资的好时节。
但我们无法预料的是:坏天气会持续多久?我们是否会看错(公司护城河会削弱)?所以,一方面要长期投资,另外一方面要以组合取胜~。
可以清心也:即使去实践这三条,还得先解决好老唐今天说的核心问题“动摇”。当新能源pe高估时,市场上一片新能源是未来,前景广阔…能不能忍住不买?
恒指pe低估时,一片港股已经低迷十几年了,市场的声音是逻辑变了…能不能坚持定投?别问我为什么特别看中这个,问就是一肚子的教训啊。
仙人球:感叹自己以前那种纯纯的盲目自信,现在多了许多对未知的考量。竟也不知这算不算进步?
无语:指数基金的投资也同样应该是瞅地,别瞅傻子。只不过区别是你瞅的是最好的一片地,而不是一块地而已。
唐朝:对。这个一片地和一块地的比喻,通俗易懂。无语六字胜千言,点赞。
Mr.chen:指数投资背后的逻辑是经济的正增长,而人民对于幸福生活向往的驱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所以,不管从逻辑上,还是从历史数据来看,投资股市都是财富增长的最佳方式,而宽基指数是最靠谱的那一个。
武侃:动摇还有一个心理因素:总觉得自己要做点啥,就这么买个指数把钱赚了,岂不是显得自己水平很低?
唐朝:这就是前面发过的《纸牌屋》男主的台词啊:
The only problem with common sense is that it’s so… common.
常识唯一的问题是它太普通了(以致于人们很难相信事情会这么简单)。
对于不具有企业分析能力的投资者,最好的办法是......
无尽:市场价格等于企业盈利×市盈率,两个变量的任何一个发生大滑坡都可以导致市场价格持续走低。
像恒指那样长达十几年的消磨,我都不用思考就知道自己很难坚持。十几年来始终在底层逻辑支撑下保持信心说得容易,做起来太难了! 
老唐说得很对,投资是一连串的事,等待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体验下来,我甚至觉得是最重要的一环。这个很像心理学讲的“延迟满足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个人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投资中等待的能力恐怕也是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裙裙:其实要在逻辑上、心理上理解指数,才能影响“不动摇”的行为,其实非常难,我甚至觉得比理解一个具体的企业还难!
非著名设计师:我也认为投资指数相对个股,其实要求更高。前者只有历史数据和坚定的信念,后者是实实在在的企业。投资的乐趣也差好多!时不时还可能走上择时的歪路!
唐朝:我一直认为投指数基金就这一句话“定时定额定投宽基指数”,其他的花活可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样可以省下时间,去浪费在更美好的事务上。
慎之:如果是1964-1981指数不动的时候呢?那时候巴菲特可是大赚特赚呢?
唐朝:你的问题是什么呢?指数不动,投优质个股的人大赚,不奇怪呢!
慎之:明白了。指数基金是针对普通投资者的,可见研究企业的重要性。
另外这个是截取了极端情况时间段,如果在这段时间有钱就扔进去,收益会有一定的提高,和标普500这十年不能比,但是也不会是恒生那么差。
综上,指数基金还真的是普通投资者最好的选择。
Bp:我理解陈嘉禾的文章里说“恒指下跌的原因”,是一种观察方式,而不是“找出下跌理由”,对吧?
指数=估值x利润,在这个公式里,利润上涨,指数下跌,自然就推导出来估值下跌。至于为什么估值下跌,其实是“没有理由”的。
唐朝:对。你说的“找出下跌理由”,相当于是解释“市盈率为何下跌”。嘉禾只是分拆出市盈率跌了,并没有去解释市盈率为何跌。
市盈率为何下跌,本质上也是一个没有办法解释的事情(原因太多)。
周明芃:投资指数基金特别是标普500指数基金,长期复合收益率达到了15%,表面上看是躺赚,其中蕴含了三个“简单但不容易的认知”。
其一、是能够认识到长期来看,投资指数基金能够取得投资回报的平均收益率,但收益“平均”并不代表“平庸”。
在投资中“立足于不败”也是一件非常厉害的事情,我也相信整个美国市场能够十年年化回报超过15%的基金寥寥无几。
原因就在于这些所谓的“专业人士”受制于自身认知或者屁股决定脑袋种种因素,追逐热点赛道、追涨杀跌,行为与韭菜别无二致。长期来看,自然不如呆坐在指数基金上一动不动的傻傻的投资者。
这也是巴神所说“在投资中,知道不做什么,比知道做了什么更重要”。
其二、正如公司的真实盈利增长一定会反应在股价上,指数中公司的盈利增长一定会推动指数的增长,只不过或早或晚罢了。
认识到投资标普500指数,相当于投资全美国优秀的500家公司组合。这500家公司的利润增长,一定会跑赢GDP增长,一定会跑赢无风险利率。
逻辑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指数中的公司利润在发展,GDP每年在增长,在悲观的时候持有优秀公司的股权,最终大概率是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回报 。
其三、感叹卵巢彩票的重要性~
食兔君:之前,我一直认为主动基金(而非指数基金)才是更合适的投资标的,因为在中国,无论是三年期还是5年期乃至15年20年期,权益类基金的平均收益,都是碾压指数的存在。
这是事实,但我发现在选择基金产品上存在额外风险,需要额外知识,不够简洁。同时,如何选择基金经理本身是个黑匣子,至今没有特别好的方法。
老唐今天的话给我醍醐灌顶之感「指数基金本质上是取平均数,所以必然会落后于大量的赢家…」——完全没有必要怂恿基金投资者获取高收益。
用什么灶吃什么饭,合格基金投资者的心态应当是平均与平衡。追求收益者,要么最终自己挽起袖子干,要么自己承担择人的风险。
浩然斯坦:1、从今天巴神的原文来说,通过定期投资指数基金,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业余投资者能战胜大部分专业投资者,“当傻钱知道自己的缺陷时,它就不再是傻钱了。”
看过一段数据,美国标普指数从1896年的40点到今天的23000点,涨了575倍,但百年前的世界五百强,到今天93%已经消失,也就是说你如果百年前简单的拿着好股票,到今天不是赚了多少倍,而是93%的概率没了。
傻钱不具备选择对剩下来的7%的能力,不去择时择股,选择投资指数,真的是聪明做法。
当然不能完全傻,还是要懂得为什么必然如此的底层逻辑的,要不然拿不住。
根据美国拉莫斯投资公司的报告,1998年至2017年之间,标普500指数的年化回报率是7.2%。如果在这20年里错过了市场表现最佳的20天,年化回报率会掉到只有1.1%。
2、未来会不会更好或变糟?如老唐展示的恒生指数过去十年的收益,不断突破历史极值,但毕竟还是比银行存款强。
你的资产只能在这个窝里的话,股市依然是最大个的鸡蛋。投指数一定要拉长时间看,而且最好以储蓄的视角去看。
3、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中国未来悲观的人,是不是应该在A/B/H股之外再加些美股?这样会增加抗风险能力?
三文鱼(1/3600):我就是从宽基指数基金开始投资的。
好奇,国内一直说大力推动价值投资、机构投资,而指数基金的费率却比国外高这么多,还不让降价。这是为啥,说的和做的不一样?
每次和别人说,长期看股权投资是收益最高的,但上涨的速度并不均匀,不是线性上涨的。但从眼神里得知,别人总觉得我在为股价不上涨找借口。
nizoo:我们要买的是自己认知范围内盈利最高的资产。认知少的时候从指数开始,先立足于赢,不断学习,扩大能力圈。对某些企业真的懂了以后,才能开始投资具体的企业。重要的是不懂不做。
冰冻273k:曾经看了好几本讲指数基金投资的方法,各种一大堆,真是费劲。正如前面老唐留言说的,就一句话:定时定投定额宽指数基金。每月发工资,扣除一部分就买,买了后就不担心波动,需要用钱时再来看。
Soleil:投资指数从逻辑和历史数据来看是能跑赢存款、债券以及通胀的,因此从逻辑来讲,未来大概率依然能跑赢以上三者。
但谁也无法保证一定能跑赢,就如我们都不能保证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一样。然而,既然我们选择了投资,而不是悲观到成为日光族甚至负债日光族,那说明我们大概率认为明天会比意外更早来。
投资也一样,除了神和骗子没人能100%保证任何事,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比较,然后多次押注大概率事情,最终得到的结果,就是最好的结果。
慧思:看到今天的帖子,沉默良久。过去的每一天,包括此时此刻,都是历史。我们如何站在过去、看待过去,然后再去预测未来?这很重要,但是很难,属于不可知。
作为一个普通个人,我们只能是做好可知、可为之事。像老唐说的,尽可能的多赚一些钱,给自己更多的选择。 
宏观的问题,越想越觉得变幻莫测,越觉得悲观。多看看公司会好的,看看公司生产经营,看一些微观的东西,会感觉很充实,有脚踩在地上的那种感觉。
昨天老唐分享了张五常的印章,“深夜长见、斗牛光焰”。投资人需要学习古人的乐观精神,即使被贬边疆,也不忘内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