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最近股市涨的好,网上网下股神满天飞。老唐满仓呆坐,无买无卖无交易,书房也没年前那么热闹了。连带着没代码的水货文章芒格演义,阅读量和打赏率基本跌至年前文章的腰斩水平。
再加上本周末老唐夫妇要自驾出游,也没啥心思继续扯闲篇,索性将原计划的两篇,偷懒缩减为一篇,给本系列画个句号,安安心心准备出门啦。
全文约8000字,为芒格演义终结篇。
言归正传。
巴菲特一生最推崇的两个人“老师格雷厄姆和好友芒格”其实很相像。比如他俩都崇拜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俩人的兴趣都非常广泛,都不愿将精力全部放在投资上;都擅长讽刺性幽默,说话都喜欢引经据典;都对文学、科学和教育后代感兴趣;他们三人的大儿子都因病早夭……
论说差异呢,两个本杰明都很好色,女朋友打堆堆。格雷厄姆甚至在处理儿子的身后事时,和儿子的女朋友滚了床单。老芒格则老派、专注、忠诚、严谨,以家庭为重,一生没有传出过任何花边新闻。
巴菲特对芒格的评价极高,将之称为「西海岸哲学家」、「伯克希尔的导师」,声称芒格推动了自己「从猿到人」的进化,这一切当然不是前两篇所谈人脉关系和专业支持所能包含的——若仅仅是人脉和专业,只能算是好伙伴、好帮手吧!
巴菲特所说「从猿到人」的进化,主要指在芒格的推动下,从格雷厄姆传授的「关注企业现有资产清算价值」的投资体系,转化为「更关注企业未来自由现金创造能力」的投资体系。
当然,按照芒格的谦辞,自己在巴菲特进化过程中的作用,是被巴菲特夸大了。即便没有自己,巴菲特最终也会走上这条路的。
芒格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看看巴菲特的性格和他所面临的历史环境变迁就知道了:这条路他非走不可,简直不可能有其他选择。
在《价值投资实战手册》里,老唐介绍了巴菲特从11岁接触股票,到39岁清盘合伙基金期间,美国股市正好经历着大萧条之后的强劲回升,从约113点上涨到约950点,涨幅736%,相当于上证指数从2000点涨到16700点之上的过程。
拉长视角看,从巴菲特2岁起,一直到他39岁清盘合伙基金,美股就是个持续37年的大牛市,道琼斯指数整体涨幅近25倍(清盘后约一年时间股市下跌了约35%)——想象一下,那相当于上证指数从2000点涨到近5万点,然后你清盘,接着一年内跌至3.3万点以下,过瘾吗?
大牛的原因,老唐在《价值投资实战手册》82页详细介绍了。主要是二战及之后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美元与黄金的逐步脱钩造成的通货膨胀、以及科技进步带来的信息传播范围和速度等原因。
这些原因推动了境内外逐利资本大量涌入美国股市,格雷厄姆那种寻找远低于有形资产净值甚至远低于流动资产净值的投资方法,只能面对可投资对象越来越少的局面。
这种局面下,如果坚持格雷厄姆投资体系,必然只能是维持较小的资金规模,保持默默无闻,悄悄捡垃圾,努力获得不错的投资收益“率”,同时接受利润“额”不大的事实,小富即安——如同施洛斯(参看《散打巴菲特02——巴菲特配角演义之沃尔特.施洛斯》)。
反之,如果要满足巴菲特做大做强、登上报纸头条侃侃而谈的欲望,那么寻求改变是必然的结局。至于因谁而变,即便没有芒格、费雪,或迟或早也可能会有闲格、费电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芒格的谦辞也是有道理的。
然而,投资有个非常重要的规律:金钱是有时间价值的。早一天转变就有早一天的价值,而且这个价值在长期复利之下,庞大的惊人。
芒格就是最早、最用力推动巴菲特转变的那个人,所以巴菲特说,如果没有芒格,他会比现在穷的多。
芒格刚进入投资领域的时候,投资体系实际上是受巴菲特影响,走的也是格雷厄姆的烟蒂路线。这个路线简单易懂,就是拿1块钱买清算价也不低于2块钱的公司股权,怎么可能不赚钱呢?
然而,与巴菲特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投资行业不同,芒格在进入投资行业之前,有过丰富商业经验。
他开发过房地产、销售过收割机、生产过变压器、经营过印刷厂(印刷报纸)、生产过汽车化工产品……并通过这些生意,赚到过高达140万美元的财富。
正是由于这些从商经历,芒格不需要任何人教,非常容易就发现:①有些生意天然就是比另一些生意容易赚钱,②就算是同样的生意,由不同的人操作也可能产生巨大的结果差异。
就好比印刷厂就很难抬高价格,因为报纸立刻就能将业务交给另一家工厂印刷,而报纸提高广告价格,广告主却很容易(或不得不)接受;又比如同样的地块,可能原来的业主拿着血亏,而芒格买下来却有办法让它变成赚大钱的项目……
这些生意的特质和人的因素,恰恰是格雷厄姆忽略的。甚至格雷厄姆还特意叮嘱弟子们不要去关心这些区别,只需盯住财报数据就可以了。
每个人都有弱点,哪怕伟人。
格雷厄姆是100%的学院派,没等毕业就被老师推荐给一位因孩子学习太差而被请家长的券商老板,开始了华尔街生涯。在此之前,格雷厄姆的“商业”经验仅限于勤工俭学时在一家公司帮着制表统计数据。因此,他轻视生意重视数据,有他个人的局限性原因。
除了商业经验,芒格及其父亲的律师生涯,也让他轻而易举的发现:越是优秀的人,找律师处理麻烦的概率越低。因为优秀的思考和行为习惯,让他们有意无意地提前就避开了潜在的麻烦。
那些生活中麻烦不断的人,往往并不是运气不好,而是因为他们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就天然地隐藏着下一次麻烦的种子。
说句可能稍显冷血的话:我们回忆以下,电视社会报道之类的栏目,经常报道的一些可怜人,他们似乎诸事不顺,总是一个灾祸连着一个灾祸:娃掉开水锅里了,老婆服农药了,莫名其妙怪病附身了,与人口角引发命案了……
如果我们愿意直视问题,一定能发现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甚至我可以说是绝大部分),根本不是运气问题,而是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问题。
无需讳言,以格雷厄姆烟蒂股思想挖掘的便宜股,大部分也是遇到这样或那样麻烦的企业,否则也不会轻易便宜到清算价以下。
它们就像那些生活中麻烦不断的人一样,往往因为整个公司的文化和生意特色,注定解决一个麻烦,后面可能跟着一串麻烦。
与此相反,优秀的企业却和那些优秀的人一样,因为优秀,所以更优秀,反而经常挑战成就的上限。
因此,格雷厄姆的投资思想,在芒格看来就仿佛是不断寻找一些烂人,和他们做完一次生意就绝交。再重头开始,寻找下一波烂人,如此周而复始。
这种生意不仅在短暂的交易过程中要对交易对手持高度警惕心(你永远不要低估烂人的下限),而且由于烂企业需要在价值回归后马上出手,必然需要不断寻找。一旦资金量超过一定数量级,结局一定是让人心力交瘁,无以为继。
但买下那些由优秀的人掌控的优秀企业则不同,买下后往往并不需要再做什么,只要享受优秀者努力的成果就好。同时,还可能不断接触到优秀的人和企业身边那些同样优秀的人和企业——毕竟,俗语说得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这一点,最明显的例子是巴菲特买下B夫人的家具商场后,顺藤摸瓜买下了B夫人家族盛赞的同行比尔.蔡尔德经营的威力家居(犹他州家具业霸主);后又经蔡尔德介绍买下德州家具业霸主繁星家具公司;再经上述三家CEO一致推荐,买下波士顿地区家具业霸主乔丹家具公司……
上述这几家公司至今都是伯克希尔的印钞机。巴菲特在1999年年报里夸赞这一连串的收购“实在是棒极了,伯克希尔不仅得到了三份杰出的零售事业,同时也让我得以认识天下最好的朋友”。
对了,巴菲特还买下了B夫人妹妹和妹夫的珠宝店「波仙珠宝」,每年股东大会都必不可少的嘚瑟,连比尔.盖茨的订婚戒指都是被巴菲特“忽悠”到波仙店里买的。
这些人里,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巴菲特在1999年致股东信里讲过的威力家居比尔.蔡尔德的故事。原文如下:
这是有关犹它州家具业霸主威力家居的故事。伯克希尔是在1995年从蔡尔德家族买下这家公司的。比尔跟他大部分的经营团队都是摩门教徒,因此他们的店星期天从来不开张。
这样的惯例实在是不适合用在做生意上,因为对大部分的顾客来说,星期假日正是他们出外血拼的大好时机。不过尽管如此,比尔还是坚守这项原则,而且将这家店从1954年他接手时的25万美金营业额,一路成长到1999年的3.42亿美元。
比尔认为威力家居应该也能够在犹它州以外的地区成功开拓市场,1997年,我们计划在爱达荷州设立一家分店。
我相当怀疑这种星期天不营业的政策,能否在陌生的地区抵抗每周七天无休的对手强力的竞争。当然,由于这是比尔负责经营的事业,所以尽管我对这点持保留的态度,但是我还是尊重他的商业判断与宗教信仰。
比尔提出一个非常特别的提案,他愿意个人投资900万美元,以私人的名义买下土地,等建筑物盖好,确定营运良好之后,再以成本价卖回给伯克希尔。
要是营运不如预期,那么公司可以不必付出一毛钱。这样,潜在的庞大损失就可以由他独力承担。对此我告诉比尔很感谢他的提议,但若伯克希尔想要获取投资的报酬,那么它也必须同时承担可能的风险。
比尔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表示如果因为个人的宗教信仰而使得公司经营不善,他希望能够独力承担这个苦果。
这家店后来顺利于去年八月开幕,立即造成当地的轰动,比尔随即就将产权办理过户,其中包含一些地价已经高涨的土地,并收下我们成本价的支票。还有一点必须特别说明,对于两年来陆续投入的资金,比尔拒绝收取一毛钱的利息。
从来就没有一家公众公司的经理人会这样做,至少我个人没听说过,所以各位不难想象能够与这样的经理人共事,让我每天早上上班时多么地雀跃不已。
附带一提的是,经过八月简单的试运行,一个月后我们举行了盛大的开幕仪式,自然我也受邀参加开幕剪彩——我必须强调你们的董事长还是有点用处的。
在致词时我告诉在场的来宾,销售状况大大超过我们当初的预期,这让我们成为爱达荷州最大的家具店,远远将其他同业抛在脑后。
等到致词快结束时,我突然想起来,当初决定在这儿开店,应该是我的主意吧!
这就是和好人打交道的力量。好人好企业不断用自己的努力制造着惊喜,而烂人烂企业则经常给我们制造惊吓
这些道理今天看起来很简单,任何有商业常识的人都不难理解:忽略公司直接看财报数据,相当于把生产煤油灯、BB机的企业账面资产,和生产茅台酒、中华烟的企业账面资产画上等号,这绝对是荒谬的。
但因为巴菲特自接触格雷厄姆,就一直依赖老师传授的绝招持续赚钱,加上长期和格雷厄姆在一起工作,受到格雷厄姆人格魅力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头脑里很难树立起对格雷厄姆思想的质疑。
芒格没有这种崇拜。他经常对巴菲特说:格雷厄姆有些思想非常愚蠢,他的盲点在于总是认为未来充满危险,而不是充满机会;将不同企业的账面资产直接进行比较,绝对是荒谬的;掌管这些资产的人,也是决定资产价值的一部分……等等。
这些思想,现在一般归为菲利普.费雪的成长股思想。费雪的思想大约是在1962年由比尔.鲁安介绍给巴菲特的。然而,在此之前,芒格已经多次将这些自己琢磨出来的类似观念灌输给巴菲特了
芒格这些灌输,启发了巴菲特思考买便宜货的问题所在。再加上巴菲特在邓普斯特农具公司清算时被当地居民当做吸血鬼、过街老鼠的景象,也刺激着巴菲特对烟蒂股的放弃——参看《经典烟头案例拆解》。
这种情况下,巴菲特逐步转向了合适价格购买优质股。他说“本·格雷厄姆教会我买便宜货,而查理把我推进了不要光买便宜货的投资方向。这是他对于我最大的影响。要把我从格雷厄姆有局限性的观点中释放出来需要巨大的力量,那就是查理的意志力。他让我视野变得更开阔。”
巴菲特说他慢慢地在很多事情上和查理的看法一致起来,“我很快就把从格雷厄姆和查理那里学到的东西结合起来,开始非常热衷于以合理价格购买优质企业。”
当然,真正让巴菲特和芒格彻底摒弃烟蒂投资,转向购入优质企业思想的标志性事件,还是对喜诗糖果的投资。
通过数倍净资产的“高价”收购喜诗,最终躺赢,轻松舒适地获得难以想象的高额回报。甚至即便在按照格雷厄姆投资体系衡量已经高的过分的成交价上,再加价100%买入喜诗糖果,最终投资回报率仍然会非常令人满意。
正好,就在喜诗案例发生前两年多,巴菲特和芒格刚刚结束了一笔教训深刻的标准格式投资:收购科恩百货公司。
虽然收购价格相比账面净资产有巨大的折扣,而且还拥有隐藏的房价上涨和存货低估,结果浪费了巴菲特和芒格整整三年时间,好不容易才逮住一个接盘侠,非常幸运地将科恩百货公司按照买入价脱手
芒格自嘲他们这笔买卖,开心的日子一共只有两天:买入的那天和卖出的那天。
而巴菲特则引用了一首美国乡村歌谣形容脱手科恩百货公司时的愉快心情:“我的老婆跟我最好的朋友私奔了,我是多么的怀念他!”(网球教练画外音:切,谁跟你是最好的朋友)
这两次真金白银的投资经历,让巴菲特和芒格深刻理解了品牌、无形资产、经济商誉等格雷厄姆所忽略的资产潜在的力量;体验了将喜诗糖果这类企业的账面资产与科恩零售这类企业的账面资产,放在一张表格里做数字对比,是多么的违背商业常识啊!
至此,巴菲特实现了他的「从猿到人」的进化。
在伯克希尔漫长而传奇的投资生涯里,许多著名投资案例上都有喜诗的影子:可口可乐、吉列、美国运通(第二次进入时)、富国银行、苹果等。
这些企业的共同特性,都是很少的投入后,基本不需要再追加资金,企业不断产生更多的现金,可供巴菲特拿去收购其他企业。最终让伯克希尔的财富增长,如同意大利数学家斐波拉契提出的那个著名古典数学题:
有一对小兔,从出生后第3个月起每个月都生一对小兔。小兔长到3个月后每个月又生一对小兔。按此规律,假设没有兔子死亡,求三年后共有多少对小兔?
虽然巴菲特将从捡烟蒂转化到投资优质企业的过程,称之为从猿到人的进化,但几十年来,投资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如巴菲特那么肯定。
优质与低估,究竟谁的权重应该多一点?
劣质企业低估状态下,要不要投资?
这两个问题,是投资圈永远的热点争议。
在老唐看来,这两个问题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更多跟投资者个人性格、价值观以及对股价波动的承受能力有关。两种选择下都有成功的投资者,也都有失败的教训。
就老唐目前的个人认识而言,我选择在优质与低估之间,给优质更多权重。也就是说,优质企业合理估值情况下,我可能也会做出投资决策并承受可能的股价浮亏;而劣质企业即便在低估状态下,我倾向于不投资。
巴菲特始终更强调芒格推动他从烟蒂进化到优质企业这一影响。但老唐个人认为芒格的「反过来想」思想方式,对今天的我们,意义更加重大。
反过来想,最知名的表述是芒格引用的农夫寓言:「如果我知道我将会死在哪里,我就永远不去那个地方」。它的主要内容体现在芒格的两篇著名演讲中——《穷查理宝典》一书收录的第一讲和第四讲。
第一讲是芒格于1986年6月在哈佛–西湖学院高中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当时是芒格某个儿子毕业(芒格五个儿子都是从这个学校毕业的)——芒格给这所学校捐过大量现金及伯克希尔股票,他本人几十年来一直担任着该校的校董。
我已经忘记了自己是什么时候读到这份演讲稿的,但读到时那种似乎被闪电劈过的感觉,多少还有些记忆。
演讲内容并不复杂,芒格给台下的孩子们分享了「获得失败人生的灵丹妙药」,药方是:
1.为了改变心情或者感觉而使用化学物质(芒格主要指的吸毒和酗酒);
2.妒忌;
3.怨恨;
4.要反复无常,不要太专注你所做的事;
5.尽可能依赖自身经历获得经验。不要在意他人的经验和教训,无论古人还是今人;
6.遇到失败,要立刻让自己意志消沉,不要振作;
7.尽可能减少客观性,不要试图推翻自己已有的想法;
8.永远不要反过来想。
第四讲是1996年的一篇非正式演讲,题目叫《关于务实思维的务实思考》(《查理.芒格传》附录也收录了这篇)。
在这次演讲里,芒格给学生们提出了一个商业实战题:如何用200万美元的投入,建立一个市值达到2万亿美元的饮料企业?
题目非常普通,商学院里也常见。不过芒格在这篇演讲里展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他是从两万亿市值开始倒推,先思考要做到两万亿市值,需要公司卖多少饮料?而卖出这么多饮料需要些什么条件,对产品、对渠道、对物流、对品牌、对专利、对广告……至少有哪些要求?最终得出这事儿是否可能,如果可能应该怎么做?
读过这两段简介后,关注老唐时间长的朋友,可能会忍不住会心一笑:老唐的投资体系里,这个「反过来想」的思想痕迹实在太重了。
在《手把手教你读财报》一书里,几乎每一小节都展示着反过来想的痕迹:财报是用来排除企业的,不是找牛股,而是避雷。这里有坑,那里有雷,这类数据显示有问题,长那样的数据一定有鬼……这一切都是反过来想,都是「知道哪里会坑人,我就绝对不去那里」。
老唐估值法也是反过来想的成果。三年后15~25倍市盈率卖出,这是具有逻辑支撑的底层思考结果。从这个结果倒推起点:在合理和保守的假设下,什么位置可以买入的?具备哪些特征的企业不能套用这个估值公式?
包括老唐在书房里经常和大家啰嗦的,这不能做,那不能碰,其实也都同样是「反过来想」的成果。
你避开了会死的地方,自然就好好活着了。活着才能不断获取经验,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搞明白怎么在股市挣钱,可能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但反过来想,怎么在股市赔钱,总该见过不少吧?
拿出一张纸,一只笔,只要不被眼前热火朝天的涨势遮住了双眼,其实很容易标出这些死路的。赔钱之路都画上记号了,还用担心走不到赚钱之路上去吗?
比如,套用芒格「获得失败人生的灵丹妙药」套路,老唐抛砖引玉奉上一份「赔光账户资金的绝世秘籍」,至少可以有:
1.追逐市场热点,管它什么爆雷股概念、全息技术概念、5G通讯概念,区块链数字货币概念、边缘计算概念,泛在电力物联网概念,数字孪生概念……总之,市场喜欢什么,我们就买卖什么;
2.一旦发现热点转移,股价走势与预想的相反,马上止损,然后寻找新的热点;
3.时光不等人,发现机会一定要上满杠杆,力求迅速获得高收益;
4.时刻关注庄家行动,紧密跟踪资金流向,和庄家共进退,一起割韭菜;
……
5.严格按照技术图形操作,坚持每日复盘热点股票盘面走势;
……
6.多注意宏观政策变迁,关注券商首席经济学家们对牛市来临或结束的预告;
……
7.不要放过任何机会,寻找一切可能有用的内幕消息和小道消息;
……
8.把资金交给网络股神操作,或者按照股神的指点操作;
……
9.不要想太多,赚钱才是硬道理,谁给的代码赚钱就听谁的;
……
10.多虚心请教各类老师:301024还能涨吗?支撑和阻力位在哪儿?我套牢成本8.88元,如何才能解套?
……
11.开盘时间,一定要密切关注行情,不能耽误了挣钱。至于工作,随便糊弄一下,老板或上司没看见就行;
……
12.有盈利就马上落袋为安,有亏损就死扛,绝不割肉;
……
13.见势不对,马上割肉,保住力量,下次再战;
……
14.快进快出,保持市场敏感性;
……
15.熊市休息,牛市入场;
……来,请经验人士接龙……
芒格涉猎非常广,他的「广」,是巴菲特做「专」的后勤保障,芒格广阔的视角可以帮助巴菲特注意到可能忽略的问题。
芒格的思想是座大矿,除了上述的「与好人好企业为伴」和「反过来想」之外,还有不少精髓。比如:
1.相信常识,凡事往简单里想,往认真处行。
2.投资对象可以划分为可以投资、不能投资、太难理解。只关注那些容易理解、有发展空间、能在艰难市场环境下生存、具备优势的企业。
3.伯克希尔全部的秘诀,就是寻找成本为3%的资金,并将其配置到13%收益率的投资对象上去。
4.投资只是不断的选择,二选一里挑更好的那个。无论人生还是投资,就是个不断抬高自己机会成本的过程。
5.生活不仅有股票和投资,还有家人、建筑、高尔夫球、鳟鱼梭鱼鲑鱼等……分布于各大洋千奇百怪的鱼,以及支撑自己到达钓鱼区域的各色船只;
6.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把它做好。生命有价,时间是有成本的,不是什么钱都值得去赚;
7.得到一样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配得起它。
8.建立多元思维模型,才能避免「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
——关于芒格的思想,这部分最难。只知道要尽可能多阅读、多学习、涉猎要广,要将多学科内容联系起来,搭建成思维格栅。
但究竟到什么程度才算具备「多元思维」,思维格栅该怎么搭建,如何预防半成品的负面危害等等问题,老唐至今也是懵的,只能感叹「知识的岛屿越大,无知的海岸线越长」
……
如果我们真的对投资、对致富有兴趣,芒格的这些思想,每一条都值得我们深刻思考,每一条都是可以展开的无价之宝。
时间和篇幅关系,老唐就此打住。未尽事宜,就当做话头留下吧,以后遇到合适的触发点,咱们再聊
PS:本系列文章合集,可以向书房发送“巴菲特”提取;本系列提及的相关书籍,可以向书房发送“书”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