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散打巴菲特02——巴菲特配角演义之沃尔特.施洛斯

散打巴菲特02——巴菲特配角演义之沃尔特.施洛斯

上篇《散打巴菲特01》阅读量和打赏率均创新低,显示大量读者对不含代码的理论文章不感兴趣。尽管如此,老唐还是会把已经刨下的坑含泪填了,就算为了喜欢的那一小部分朋友,同时尽力约束自己不刨同类新坑就是了。

 

本文较长,超过8400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施洛斯的投资生涯,第二部分施洛斯的投资体系和进化。

 

第一部分 施洛斯的投资生涯

沃尔特.施洛斯在投资界被誉为最纯粹的格雷厄姆价值投资体系传人,然而他最早对股市的了解,却来自一个纯正的内幕交易者。世事真是有趣!

 

施洛斯出生于1916年。大概在他两岁左右,他妈妈的一个闺蜜嫁了人。结婚后没多久,闺蜜老公从自己的叔叔那儿得到一个关于墨西哥石油公司的小道消息。


当时买股票是可以上20倍杠杆的(正因为此,1929年股市崩盘时才会那么惨烈),闺蜜老公倾尽所有买了墨西哥石油公司的股票。

 

结果小道消息准确,大赚一笔。赚钱后,干脆在纽约交易所买了一个交易席位,同时还在乡下买了一个160英亩的大农场(1英亩≈6.07亩)。


施洛斯小时候很喜欢到这个叔叔家农场玩,也非常仰慕叔叔和阿姨的生活方式。耳濡目染,对华尔街也就有了兴趣。

 

1934年,18岁的施洛斯高中毕业,跑去华尔街找工作。最先去的是所罗门兄弟公司,对,就是后来巴菲特做过董事长的那家。不过,没有被录用。


后来在另一家券商找到工作——这家券商最终被雷曼兄弟收购。施洛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以低于净资产的15美元买入过雷曼兄弟股票,清空在35美元。清空后雷曼涨到130多美元。当然,再后来,雷曼在2008年次贷危机里破产。

 

施洛斯最初的工作是跑单员,每周工资15美元。工作职责就是每天把当日公司在交易所卖出去的证券票据送到买家那儿,再把买入的证券票据拿回来。


——当时的股票交易,并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大家都坐在网络的另一端,互相对敲数字达成买卖,而是一张张的纸质票据。股份的交易需要通过经纪人去寻找股东完成买进,或者股东通过经纪人去寻找买家接手。

 

干了一个月跑单员,施洛斯被调到出纳部。出纳部当时被称为笼子,大概是为了避免有人偷股票,所以四面都可以被看见。


施洛斯描述自己的工作时说:“他们把我安排在笼子里。每天公司合伙人看着箱子,我们在里面将所有的股票全部数一遍。这在今天很难想象。我在那里工作了7年。”

 

工作期间,施洛斯参加了纽交所赞助的夜校课程,由格雷厄姆主讲的证券分析。1936入学到1939年毕业,这段跟随格雷厄姆学习的经历,奠定了施洛斯一生成就的基础。

 

1941年127日,震惊世界的珍珠港事件爆发,第二天施洛斯应征入伍,被派到越南。当时德国正在猛攻苏联,美国担心支援苏联的海运通道最终会被德国封锁,所以计划在越南建立卡车组装厂,然后开辟一条陆上通道,将战争物资和给养通过伊朗转运苏联。施洛斯去的就是那儿。

 

结果等施洛斯他们把物资给养运到伊朗北部的时候,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成功阻挡了德国人的步伐。施洛斯就在伊朗晃悠了一阵后,回到美国,进入陆军通讯兵部队学通讯。之后,施洛斯在华盛顿特区担任译电员,一直到二战结束,以上尉身份退役。1946年进入格雷厄姆纽曼基金公司工作。

 

当时的经纪人组织为了互通信息,会印刷一些卖出报价和买入报价的粉红色广告单寄送——就和早期北京慧聪公司统计各个商店想卖啥,想买啥,然后汇编成《慧聪商情广告》一样。有买卖意向的人,通过经纪人多次往返(人工或者电话)的讨价还价,达成新的成交价。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大多数股票常常数周不发生报价变化。格雷厄姆雇佣施洛斯和巴菲特就是阅读《标准普尔手册》、《穆迪手册》这类图书——类似上交所深交所每年出版一次的公司年报合集,对照小粉单报价来寻找目标公司。

 

正如《散打巴菲特01》里所说,施洛斯的天资和巴菲特差距较大,格雷厄姆和纽曼都看重巴菲特,轻视施洛斯。


而且,格雷厄姆那时已经对股市提不起来什么兴趣了,有意向清盘退休——一旦你发现股市捡钱完全不用动脑,只是做些统计然后等着收钱就可以了,你或许也会没啥兴趣,尤其是你头脑敏锐兴趣广泛兜里又不缺钱时。

 

于是施洛斯打算自己干,当时有19名客户愿意将资金交给施洛斯管理,施洛斯就这样辞职并建立了自己的起步基金——19名客户,10万美金。施洛斯辞职后,格雷厄姆招了另外一名学生叫汤姆.拉普的顶替施洛斯的岗位。

 

汤姆.拉普也是退伍兵。退役后做了海滩巡逻员,偶然试听格雷厄姆的夜校讲座后入迷,干脆报考了哥伦比亚商学院,成为格雷厄姆的学生,并最终获得MBA学位。此时汤姆.拉普接替了施洛斯的工作,和巴菲特搭档。

 

施洛斯创业场所,是一个被巴菲特戏称为“壁橱”的地方。实际上,是租的布朗股票经纪公司办公室的一角。


价投们的世界很小,巴菲特合伙公司的股票交易也是委托给布朗公司做的,因为这家公司收费便宜而且口风很紧。巴菲特这样形容他施洛斯的工作环境和成绩:


(进入布朗公司)感觉就像进入了一家地板上铺着黑白相间瓷砖的老式理发店。


靠左的一个小办公室里坐着公司秘书和办公室经理,右边是交易室,再过去是一个租出去的小隔间,水冷却器和衣帽架几乎占了一半的空间——作用类似于某种壁橱——沃尔特 .施洛斯就坐在那张磨损的办公桌前经营着他的合伙公司。


通过坚持格雷厄姆的投资方法,自离开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以来,他的年化投资回报率超过20%。他用股票交易佣金代替现金,支付本该给布朗公司的房租。不过他的交易很少,所以在房租上他占了大便宜。


他将其他开销缩减到不能再缩:订阅《价值线》,一些纸和笔,地铁代币,就再没有其他的了。

 

1973年,施洛斯的儿子加入了公司,公司员工人数增长100%,加上也挣钱了。施洛斯才搬出壁橱,然后——在布朗公司租了间稍微大点的办公室——这是心一横,吃面要加蛋的节奏。


父子俩在这个只有一张办公桌,一部电话机的房间里工作了一辈子。

 

施洛斯一辈子没有用过电脑。他看报纸了解股价,靠经纪公司的二手《价值线》杂志选股,选到合适的股票后,向公司索要纸质年报来阅读。后来他儿子订购了《价值线》的付费数据,这才结束了看二手杂志的岁月。

 

再说一遍,价投们的世界很小。接替施洛斯岗位的汤姆.拉普后来和租给施洛斯壁橱的经纪公司老板父子俩中的某人合伙成立公司(具体是爹还是儿,老唐也没搞清楚),干上和巴菲特施洛斯同样的代客理财工作。


1984年,巴菲特在著名演讲《格雷厄姆多德的超级投资者部落》里披露了汤姆.拉普公司的投资回报水平:1968年到1983年,16年时间的年复合收益率为19.2%,同期标普500指数年化7%Btw:拉普有钱后买下了早期他做巡逻员时每天巡视的那片海滩。

 

施洛斯和巴菲特同样以管理别人的10万美金起步,施洛斯比巴菲特早开始约两年。从1956年开始到1973年合计17年,施洛斯的年化收益约17%,到1973年儿子加入的时候,施洛斯父子管理的资金总额约400万美元。

 

巴菲特成就就大得多了,早在1969年巴菲特清盘合伙公司的时候,属于巴菲特个人的财富已经有2650万美元。


1973年,巴菲特手中已经控股一家纺织品企业伯克希尔,至少四家保险公司(国民保险、康哈斯塔保险、国民火灾及海事险公司、家乡保险公司),一家著名的糖果制造公司(喜诗糖果),一家优质城市商业银行(伊利诺斯州国民银行,该州第二大城市最大的银行),一家类似城市信用社的互助储蓄机构(威斯科金融公司),一家服装连锁机构(多元零售旗下),一家金融投资类公司(蓝筹印花公司),一份影响力不小的报纸(太阳新闻报,获普利策奖,美国职业记者协会奖等多份奖项),以及华盛顿邮报超过5%股份和其他一些传媒或广告公司的股票……,当年伯克希尔公司的营业利润是1193万美元。

 

此时的巴菲特已经登上美国经济的舞台,最大的助力是亚当.史密斯(作者乔治.古德曼的笔名,不是1776年出版《国富论》的经济学鼻祖亚当.史密斯)1972年出版的畅销书《超级金钱》(销售过百万册),以及《华盛顿邮报》的老板凯瑟琳.格雷厄姆。


通过与凯瑟琳成为好友,巴菲特开始出入由美国总统、外国领导人、各国大使、政府高官、国会议员、大律师等知名人物构成的社交场所。

 

格雷厄姆和巴菲特有个共性,都喜欢成为焦点人物,喜欢滔滔不绝地布道,愿意分享自己的智慧并享受听众崇拜的眼神。施洛斯不一样,施洛斯说自己永远不会公开持股,因为自己寻找股票很辛苦,不希望别人不劳而获。


他说,在格雷厄姆纽曼工作的时候,有次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是来感谢格雷厄姆的。那人说“没别的事儿,我就是打个电话过来感谢一下你们公司。你们每半年公开一次持股明细,我跟着买,赚了不少钱。谢谢你们。”施洛斯对此感到很不舒服。

 

施洛斯见诸报端的公开资料很少。从有限的资料可以看得出,他是位相对内向,性格平和的人,耐得住寂寞,更偏向于回避问题而不是面对和解决问题。让他去入主董事会,和人争吵、斗智斗勇,并最终主导资产抛售,施洛斯是宁死也不愿意去过那样的生活。

 

举个例子,施洛斯曾经买过一个军工股,买入价大约2美元。这家公司大股东持股80%,当时公司每股营运资金约10美元,大股东提出要约收购(类似现在的私有化退市),出价7美元,施洛斯反对。有个律师朋友愿意免费帮施洛斯起诉这个大股东,阻止他7美元收购。官司赢了。

 

后来这个大股东通过施洛斯的一个朋友传话,说要去法院告施洛斯敲诈或者骚扰什么的。施洛斯认为就为10万美元股票(施洛斯没说清楚究竟是5万股,还是1.4万股。我估摸是1.4万股),还要惹官司,太麻烦了,就认怂按照7美元价格卖给大股东。卖出后不久,市场军工股大涨。


施洛斯就是这样一个人,不想惹麻烦,不喜欢和人打交道,尤其是和小人。

 

而巴菲特的性格,很难接受被人坑。他若真是踩到屎,也会试图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最终点屎成金。


通过在地图公司、风车公司、伯克希尔、水牛城晚报、所罗门兄弟……等案例上,我们都能看到这种性格。所以,他走上和施洛斯完全不同的道路,或许也是天性的作用。

 

施洛斯父子都不喜欢抛头露面,一般不接受记者采访,公开接受媒体采访一般都是熟人关系软磨硬泡实在赖不过去,才勉强对付一下。


1988年72岁的施洛斯接受采访时,还半开玩笑半认真的问记者:“我真的不理解你们采访我干嘛,不会留着以后敲诈我吧?”。

 

施洛斯的一生,实施的是格雷厄姆的半部宝典,扮演的是格雷厄姆描述的消极投资者角色,更像一个“统计员”。


他深刻理解格雷厄姆的教诲“烟蒂必然是肮脏的,花时间去检验每一个烟蒂的成色是没有必要的。只要通过分散法则,保证这些烟蒂大多数都还能免费地吸一口就好”。


通过低估和分散,淡然接受“踩到屎是必不可少的成本”(犹如老唐将坐电梯视为必不可少的成本一样)。踩到屎,没关系,不生气,认赔就是了,只要总体下来,免费吸一口的战果大于踩屎的损失就好。

 

没有什么成功是无需代价的,施洛斯的选择,需要面对的是寂寞、琐碎、无情。按照施洛斯自己的描述,自己就是个弯腰捡破烂的驼背,投资极度分散,永远和枯燥的报表数据打交道,所有的工作就是缩在一个“壁橱”里按计算器。

 

他几乎从来不去公司调研,甚至也不参加股东大会,除非股东大会就在自己办公室的20个街区以内。


施洛斯说:“我赞成格雷厄姆的观点,他从不和管理层交流,他认为一切都在数字里。投资者和管理层交流,可能受到管理层的影响甚至误导。不过,沃伦可以,沃伦分析能力很强,而且不会被情绪左右。就算对方说的再好听,戏演的再好,沃伦也可以冷静分析实际情况。这是他的长处,我觉着我没有这个能力。”

 

施洛斯还说:“彼得.林奇一年走访几百家公司,他选的股票也很优秀。但是要让我那样做,我做不了,几年内就会把我累死。”

 

老唐觉着,这也是一种能力圈,是识别自己能力的能力圈。从这个意义上说,施洛斯同样是真正的大师,是能力圈原则的忠实拥趸,是自我认知的典范,他将格雷厄姆提出的原则在另一个方向上进化到极致。


尤其是在收益率持续几十年超越市场的现实下,依然坚持认为自己所做就是最简单的、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一些统计工作,完全没有飘飘然的自我膨胀。这种自我认识和约束能力,其实恐怕也是一种非常伟大的能力。

 

施洛斯很佩服巴菲特,和巴菲特的关系非常好,甚至有点大哥宠着耍赖小弟弟的感觉。比如巴菲特看上的公司,经常会拉施洛斯一起买入。等到巴菲特准备控股并进入董事会的时候,他会出一个价,要大师兄卖给他,哪怕大师兄并不愿意。


对话通常是这样的:

“沃尔特,我想买你的某某股票”

“哦,我不想卖给你,你知道的,这家公司不错,我想继续拿着”

“你看,我为这个主意做了所有的工作。我现在想要你的股票。”

“好吧,如果你真的想要,就拿走吧”。 


再比如,在巴菲特经历风车公司打击后,对烟蒂股心灰意冷时(参看《经典烟蒂股案例拆解》),巴菲特就给施洛斯打电话,说要把手头持有的5个烟蒂股打包一起卖给施洛斯。

施洛斯问巴菲特:“好啊,你想要什么价?”

巴菲特说:“就以现在的市价。”

施洛斯说:“好的,我买了。”


就这样,施洛斯打包买下了巴菲特手上的五只烟蒂股。施洛斯后来说:“我没有说「等我查一下市价是多少」,我信任沃伦。如果我说「我出九折」,沃伦就会说「算了吧,当我没说」。”

 

当然,这五只股票后来的表现都非常好,施洛斯赚了不少钱。最好玩的是,其中有一只叫商业置地的公司,施洛斯拿了35年。当年巴菲特按照14美元/股卖给施洛斯的,到1998年公司宣布回购,回购价格553美元/股。

 

不过,施洛斯挺不喜欢巴菲特到处布道价值投资理念的,他觉着这样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抢食,钱就越来越难赚了——同理可得,施洛斯及其门徒肯定也不喜欢唐书房的存在。

 

1985年施洛斯接受记者访问时公开抱怨巴菲特:“现在买入股票越来越难了,这方面,沃伦帮了倒忙。他整天balabala,搞得谁都知道价值投资了,有很多人嘴上不说,暗地里也偷偷这么搞,所以找标的是越来越难了。”

 

从1997年起,施洛斯父子基本上在市场上找不到什么新的可投对象了,于是不再接受新资金。封闭运行到2002年(就是逐步卖掉手头的股票)后清盘退休。

 

施洛斯的全部投资生涯持续47年,年化投资收益率20.09%(47年5456倍),扣费后客户年化收益率15.25%(施洛斯不收管理费,提年度全部利润的25%)。退休后,施洛斯继续管理着自己的几百万美元投资组合,直至2012219日去世,享年96岁。 

 

第二部分 施洛斯的投资体系及进化


A.选股标准

早期的施洛斯选股标准很简单,就是老师传授的购买市值低于有形资产净值2/3(有形资产净值=总资产商誉、专利权等无形资产总负债),甚至低于净流动资产的2/3(净流动资产=总资产总负债固定资产及商誉专利等无形资产)的企业。

 

随着市场的变化和信息科技的进步,以及类似沃伦这样的大嘴balabala,符合格雷厄姆标准的股票越来越难找。这种情况下,施洛斯也在不断改变。施洛斯这么阐述他的改变:

 

1960年起,低于净营运资金的股票就找不到了,除了1974年市场最底部的短暂时期。低于净营运资金的股票没有了,我们开始关注净资产。


我们寻找股价为净资产1/2的股票;如果没有,我们就找净资产2/3的;现在我们找股价等于净资产的。


除非特殊情况或者有经济特许权,否则我不会以高于净资产的价格购买股票。” 


施洛斯从关注净营运资金2/3的纯格式标准,逐步随着市场变化调整为关注净资产。不过,和净营运资金直接看数字不同,关注净资产,要多一道分析净资产质量的工序,要分析净资产包含些什么,变现能力怎么样。

 

经济特许权概念,是施洛斯从巴菲特那儿学来的。他曾经这样举过一个实例:


1960年左右,我们持有新蕾这只股票。当时股价20美元,每股有33元营运资金,公司有大量库存。我找到他们的财务主管,询问库存情况。

 

在交谈的过程中财务主管透露‘公司的广告费平摊下来,每股大概100美元’,是的,报表资产里不会有这笔广告费的(施洛斯的意思是:已支付的广告费是费用,不体现在资产里,但它产生长期价值)。

 

卡夫也一样,象菲力奶油奶酪、奇妙沙拉酱,你花多少钱都替代不了,他们有自己的利基。


要是有人想和卡夫抢生意,那可不容易。虽然每股净资产只有20美元,但公司每股可是花掉了106美元广告费的。


净资产和资产只是一部分,公司还有品牌、商誉,或者用沃伦的话说,叫经济特许权。”

 

这是施洛斯的进化。不过和巴菲特不同,巴菲特可以五倍pb购买可口可乐,甚至会在公司净资产为负值(pb无限大)的时候投资吉列,施洛斯保守的多。他说自己“不管是什么股票,我绝对不会以两倍净资产的价格买入,这是原则”。

 

有时候,实在找不到便宜货,施洛斯会调整标准,购买市场中相对便宜的股票。例如他1985年接受媒体访问的时候举的例子:


谷物加工国际公司,一家消费股,人们发现了它的价值,所以想便宜买进就很难。


它每股净资产大约27美元,每股盈利4美元,分红2.2美元,股价40美元,市盈率10倍。


现在你不可能按照这个市值重建一个谷物加工厂,我觉着可以看到55~60美元。


这门生意很稳定,不会有太大变化,它产品确实不错。但股价基本没有涨过,我觉着最大可能也就亏损10%,所以我也买了。


它向下的可能比较小,我买了之后就当把钱存在这里了,如果市场崩盘了,它可能跌幅很小,届时我可以卖出它换入其他股票。”

 

施洛斯选股不区分大公司小公司,只要是便宜就行。不过,出于个人道德观原因,施洛斯不买烟草股。

 

B.关于现金

和市面传言的所谓“纯粹格派”股债平衡那套不同,公认的纯粹格派代表沃尔特.施洛斯的仓位管理很简单,就是永远满仓持股。

 

在1985年接受记者访问的时候,施洛斯说:


我从来不持有现金,我总是满仓投资。这可能好,可能不好。和持币等待相比,我觉着满仓投资更踏实。

 

我常年仓位都是接近100%,最少的时候也是90%仓位,那还是股票崩盘前。

 

拉长时间看,股票的表现一般优于债券。在证券市场真正取得成功的大部分人都认为,他们没有能力知道何时进入和离开市场,所以他们几乎始终留在市场里。我没有听说过谁靠投资债券发家的。

 

我们只关注超值的股票,不太关注市场怎么走。你或许会问‘既然你认为市场估值过高,你为什么还要持有90%仓位的股票’,我们的答案是,我们持有的股票估值不是太高。


当然,市场下跌时,我们的持股也跟着跌了。不过,要是我们清仓了,我们就错过了当年又上涨26%的机会。


我们留在市场里,但不预测市场会怎么样,这样我们会做得更好。放在现在也一样,我现在觉得市场后继乏力了,我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但我持有股票比持有现金睡的安稳。

 

在2008年的一次访问里,记者问施洛斯:“您是100%投资股票,还是分散在股票和债券上?”

 

施洛斯回答到:

我愿意持有股票。通货膨胀会影响所有的债券,到最后,也就是收回本金外加一点点利息。你看,很少有人靠持有债权发家的。可能有人继承了债券,但不是通过债券赚的钱。


股票可以让你发家,只要你体系正确,你就会很成功。我认为股票适合年轻人。建议你们关注股票,而不是债券。债券是属于老年人的。

 

这些道理,也是老唐讲过N遍的,都很直白,不用解释。

 

C关于仓位和持股周期

施洛斯说:

单只个股,我最少会投入1万美元,一般不超过5%就足够了,最多我也可能投入10%~15%仓位。


我持股少则六七十只,多则一百多只,但一般规模最大的20只会占到总仓位的60%左右。

 

施洛斯每年的平均换手率大概25%左右,也就是说平均持股周期约4年。这也是为什么施洛斯父子1997年就封闭基金,但2002年才清盘的原因,手头的股票需要四五年时间清空。

 

D关于卖出

施洛斯每年都把涨上去的股票卖了,再找便宜的买。他的卖出方法一般是在上涨时分批卖出,并坦然接受卖出后可能飙升的无情事实。

 

施洛斯人生里买入的第一支股票叫“标准煤气电力公司”,股价15美元,施洛斯买了10股。期间施洛斯买进卖出好几次,赚了些小钱,不过这只股票最后涨到200多美元。

 

施洛斯还自曝大约在10~11美元间买过浪琴手表,涨到20美元时卖了,后来涨到200美元;9美元买过克拉克石油,27美元卖掉了,后来涨到260美元;15美元买进雷曼,到35清空了,后来涨到130多……等等案例。

 

施洛斯为此自嘲说:“格雷厄姆的方法就这样,赚不到大钱。格雷厄姆只追求翻倍,最多翻倍就卖掉了”。

 

施洛斯也经历过十倍股。比如他刚刚自立门户的时候,买过一只股票叫富恩斯兄弟手套公司。最早介入价是2.5美元,后来陆续还有买入,总量不知,但施洛斯说买入量非常大,按照他的风格说非常大,估计可能有10%~15%仓位范围。后来涨了不少,就一直卖,大概到23美元左右清空了。不过,这只股票继续涨,再也没有给机会买回来。

 

E施洛斯的思考清单

施洛斯说,我永远寻找价格被打压的股票。找到后我会思考:

股价为什么被打压?

价格低于净资产吗?

净资产当中包含商誉吗?

过去十年股价的表现怎么样?

过去十年里股票的最高价是多少?

过去十年最低价是多少?(施洛斯喜欢在过去数年的最低价附近买入)

公司有没有现金流?

有没有净利润?

负债水平如何?

所在的行业怎么样?

利润率如何?

竞争对手是个什么状况?

公司是不是不如竞争对手?

下跌风险多大?

上涨潜力有多大?

内部人持有多少股票?

股息率多少?

股市整体是否处在历史高位?

 

F施洛斯投资的动力

1988年,记者说他为什么这么大年纪了还要继续从事投资,施洛斯说:

首先,我喜欢和埃德温(施洛斯的儿子)一起工作;


其次,这个工作可以让我开动脑筋。


最后,我可以帮助我的合伙人。许多合伙人不是很有钱,我能让五六十个人过上更好的日子,我很高兴,而且我还能从中赚到钱,我觉着很好玩。


只是希望这个游戏不要变得太难。如果太难了,我们就金盆洗手退休不干了。

 

施洛斯的投资思想和操作体系大致就是这样。怎么样,本文对你有帮助吗?